近日,柞水中药材、特禽养殖两家科技小院成功跻身国家级行列,至此全县已建成3个国家级科技小院,这些扎根基层的“科技堡垒”,不仅带来了看得见的产业效益,更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乡土科技人才队伍,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党建领航,筑牢人才培育阵地
柞水县科协支部牵头构建“党组织+科技小院+农户”联动机制,推动61名科技特派员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在西川柞水木耳科技小院,党员专家带头驻点攻关,带领农户攻克木耳菌种培育难题,选育出7个本土优质品种;特禽养殖科技小院党支部引入智能监测系统,使疫病发生率下降42%,让“红色堡垒”成为技术落地的“中转站”。
精准育才,打造乡土人才梯队
围绕“一主两优”产业格局,科技小院创新实施“专家带骨干、骨干带农户”的梯队培养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常驻中药材科技小院,通过“田间课堂+实操培训”,年均培育30-40名掌握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控技术的乡土专家。同时,建立“科普宣传员+科技特派员+到村任职大学生”三位一体体系,让158名科普宣传员活跃在村组,560名科普志愿者深入田间,32名到村任职大学生播撒科学种子,形成“专家有舞台、骨干有成长、农户有收获”的良性循环。
技富双收,彰显人才驱动成效
科技小院培育的乡土科技人才已成为产业升级的“领头雁”。在木耳产业中,技术骨干带动农户发展标准化大棚1200余个,研发深加工产品82种;中药材种植领域,乡土专家推广的玄参轻简化栽培技术使亩产提升20%,带动5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如今,柞水已形成“引进一个专家、带来一项技术、培育一批人才、兴起一个产业”的生动局面,人才培育的“乘法效应”持续释放。
党建红引领科技蓝,人才兴带动产业旺。柞水县科协以科技小院为支点,用活科技人才培育“金钥匙”,让更多乡土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发光发热。这支扎根沃土的“新农人”队伍,正以科技为笔、以奋斗为墨,在柞水大地上书写着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