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以农技协组织建设为抓手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09-10-15 10:35:27 | 来源:学会部 | 作者:slskx | 浏览量:28783

以农技协组织建设为抓手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商南县科协抓好农协工作的几点做法

齐  传  成

 

          近年来,商南县把引导扶持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协会作为解决服务“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列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按照科技强农、协会带农、产业富农的思路,引导农民建协会、帮助农民学科技、组织农民创市场,探索、建立并推广了“企业+协会”、“村两委会+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等农村经济组织新模式,初步实现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效对接和农村科普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其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典型培育,充分发挥农技协带动作用

        我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倡导、科技先导、利益驱动、政策支持”的办会方针,坚持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方向,紧紧围绕茶、畜、果、油、药五大优势产业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创办各类协会。一是通过政府引导、技术扶持、政策配套、典型引路,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对市场前景好、专业技术水平高、与农民关联程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技协组织实行重点包扶,协调解决配套资金、生产流通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几年来,重点扶持发展了县茶叶协会、永利养鸡协会、县果农协会、县核桃、枣树高新技术研究会、梁家湾镇协会联合会、富水镇畜牧科普协会、张家岗村两委会+协会等一批典型农技协会。三是鼓励农技协组织与企业、农户纽结联合,走“协会+产业社+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实体型道路,以龙头带协会,以产业带协会,促使农技协适应市场、面向农户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功能,加强管理,提升档次,增强实力。四是探索推广“村两委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联合,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重点扶持,示范引导,促进联合带动了各行各业协会全面发展壮大。截止目前,全县农技组织已发展到185个,拥有会员10850人。其中,技术交流服务型协会组织86个,信息服务和科技示范辐射型52个,技术经济实体型3个,技术服务型18个,综合服务型26个。

         二、抓产业配套,不断壮大农技协发展规模

         如何把专业和产业配套起来,成为协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我县一是坚持围绕产业建协会,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和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农技协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组织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延伸。二是围绕专业学技术。让农民通过协会学习实用技术,依托协会抓生产、促增效,依靠协会搞销售、促增收,让各类会员在加入协会的同时学到了生产经营技能,使一批科技示范辐射型、技术经济实体型农技协组织在发展产业、服务农民中不断壮大,实现了良性互动发展。富水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先后组建科学养鸡、科学养猪、科学养牛、蔬菜种植、茶叶科管、水利、劳务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35个,短短几年,使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跃居全县前列。三是依托协会办实体。在抓科研性学术组织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扶持农技协发展经济实体,先后通过支持企业争取项目、协调建设资金等方式重点扶持县茶叶协会、县养鸡协会、县核桃、梨枣高新技术协会等一批协会发展。永利养鸡协会以技术为依托,以园区为示范,不断引导农民发展养鸡产业,已基本改变了我县过去传统的家庭小规模养殖模式,使我县养鸡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科学化、标准化,已形成以协会为纽带,以公司为龙头,以养鸡产业为依托的“协会+龙头+农户”的产业化模式。2008年该协会又投资500万元,在富水建起规模养鸡13万只的标准化蛋鸡养殖园区,养殖规模及机械化程度,已成为商洛机械化、规范化程度最高的示范园区。四是围绕一村一品建设建协会。在全县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推进村抓协会组织和合作组织建设,目前15个示范村、推进村全部建起了协会组织。城关镇张家岗村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创建了“两委会+协会”农村经济组织新模式,先后建立了科技、养殖、加工、劳务、水利等8个协会,使一个“年年整建,年年没有村班子过年”的后进村变成了小康村。

         三、抓规范运作,努力促进农技协健康发展

        我县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的整顿提高纳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常抓不懈,下发了《关于整顿协会、研究会以及农村科普组织的通知》,把农技协组织整顿工作与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建工作同安排、同培训、同检查、同验收。县上从各专业学、协会抽调干部,组成整建工作队,深入农村对各类协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并对农技协组织建设进行指导和扶持。按照协会章程对能够推动农村科普工作和服务主导产业的农技协组织予以保留;对逐步走向实体型的农技协予以规范管理;对适应农村产业化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民间中介组织予以引导,发展成为农技协组织;对蚕桑协会、食用菌产业协会等一些名存实亡或不符合产业实际的协会组织进行取缔。坚持一手抓整顿,一手抓创建,自2005年以来,在全县深入开展了“十佳农技协”创建活动,几年来共创建市级十佳农技协会4个,市级先进农技协5个,县级先进农技协会20个,其中永利养鸡协会,梨枣、核桃高新技术研究会荣获“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进单位”。县永利养鸡协会、县核桃、梨枣高新技术研究会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奖”、“陕西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市先进农技协”、商洛市科技成果奖。通过创建使各类协会组织健全了网络、壮大了队伍、完善了章程、规范了制度,产业协会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全市农技协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商南召开。

        四、抓科普推广,着力提升农技协科技实力

        农技协的发展既使农民在学科学、用科技中得到了实惠,也为农技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提升了农技协的发展水平和层次。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县结合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实施科普惠农“三个一”工程的意见,就全县科普宣传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已建起科普活动站15个,建成科普宣传专栏30个,科普宣传员50名,组建了一支由农技协会员、致富带头人为主、科技文化素质较为出色的农村科普宣传员队伍。尽管这项工程刚起步实施,笔者认为,这项工程必将有力带动全县农技协发展。同时,我县结合新农村建设,组织各类协会科技人员开展了科技之春、“三下乡”、“四进社区”、农民技术培训等系列活动,促进了农技协科普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使农技协在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壮大。

       多年来,我县农技协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典型,积累了一些经验。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发展农技协组织,一是要紧紧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建协会。根据区域内产业实际重点扶持发展专业协会组织,以产业带协会、以协会促产业,通过良性互动,在延伸产业链条上让农民得实惠。二是要坚持积极引导。各级组织只要把发展农技协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农技协的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并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政策上做到适度的倾斜,资源配置上做到合理优化,农技协工作就一定能够得到发展。三是要坚持农技协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会方针。对农技协内部事务作到关心不包办,对农技协工作支持不代疱,指导不命令,以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激发广大农民入会热情,鼓励他们闯市场的信心和勇气,使农技协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四是要坚持把提高农技协科技实力和农民科技素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把教育农民、培训农民、组织农民、引导农民、服务农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放在扶持发展农技协组织的首位,与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结合起来,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结合起来,与发展龙头企业结合起来,与产业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五是要坚持典型引路。重视发挥农技协和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按照抓重点、抓大户、抓示范的工作思路,把党委政府的工作精力投入在培育典型上,通过政府抓龙头,龙头带协会,从而带动农户入会,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商南县永利养鸡协会已在全县16个乡镇166个行政村不断引导农村发展养鸡产业。现已基本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家庭小规模养殖,走向了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科技服务、产后销售服务和市场信息服务,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初步形成“协会+龙头+农民”的产业模式,现已成为我县农民养鸡致富的示范服务网络。目前,永利养鸡协会发展会员873人,总资产70.76万元,自有资金68.39万元,负债2.37万元。特别是国家“科普惠农光村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协会建立无公害鸡蛋生产基地4个,现代化生态养殖示范园1个,饲养规模达63万只,产值达5320余万元,既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赞誉,又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大的反响。在协会的引导带动下,全县发展养鸡100万只以上,总产值864万元,其中,协会会员养鸡52万只,占全县养鸡量54.6%,产值占全县60%,总收入497.44万元,实现利润5.21万元。安排贫困就业人员1100人,其中:下岗职工286人。广大群众称赞永利养鸡协会为科普惠农搭起了金桥,永利养鸡协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科普组织。

        商南县枣树高新技术协会,近年来,围绕职能抓科普,抓好科普促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实施“产业兴县”中发挥了农技协的积极作用。目前,枣产业已发展到13个乡镇60个行政村220个村民小组,枣产业生产从业户达3150户,为4000多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全县共发展枣树基地13000亩,现有2860户农民依托科技兴枣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