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抓好农村科普 促进农民增收

发布时间:2010-09-01 10:39:03 | 来源:办公室 | 作者:slskx | 浏览量:109502


抓好农村科普  促进农民增收

------对我市农村科普工作的调研思考

闫 彩 芹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面对农民增收的趋缓和困难,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如何团结带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我市农村科普工作作了些调研思考。

          一、近年来农村科普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绩

近年来,市科协按照“三服务一加强”(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科技工作者,加强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着力构建大协作、大联合、大科普的工作格局,自觉地把农村科普工作放在建设和谐文化、和谐商洛的大盘子中去谋划,把农村科普工作同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紧密结合,针对农民这一重点人群的增收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工作。

         1.抓科普宣传,增强农民科普意识。通过“科技之春”、“全国科普日”、“科普大篷车”以及各部门、各行业的纪念日举办一些科普大型活动,运用科普宣传、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科普竞赛、科普咨询、科普服务、播放科普影视、发放科普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引导广大农民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特别是在全市连续开展了十七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每年全市参加的单位都达到460个以上,参与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达到3000人以上,接受科普教育的群众25万人以上。仅2008年,全市就开展重点科普示范活动95项,通过科普一条街、广场科普、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科教进社区等形式,共设立科技咨询点452个,悬挂横幅290幅,标语3500条,出动宣传车辆368次,展出科普宣传展板1830块,发放科普宣传资料51万份,举办各类培训班1932期,培训群众28万人次,义诊群众7万多人次。由于“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规模大、声势浓、方法新、效果好、影响广,已经成为全市广大农民接受科普教育的一项品牌科普活动。

         2.抓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增加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近年来,一是在“科技活动周”、“三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中,通过举办科普培训班、组建科技服务小分队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如今年在第十七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中,组建了农业、水利、科技等8支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的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二是组建农村“科普流动课堂”,根据农事变化和农民所需,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2008年来,先后邀请省、市专家在商南魏家台、洛南石门、商州张村等17个乡镇,就核桃高接换优技术、蚕桑科管、药材栽培等技术举办培训班21场次,群众高兴地说:农村“科普流动课堂”真是办到了我们的心坎上。三是依托农函大、农技校,培训农村科普骨干力量。我市有农村党员5.2万人,村干部1.1万人,这些人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军人物,也是科普的重点对象。市科协充分发挥农函大、农技校的科普主阵地作用,多年来,编印核桃、中药材、养猪、烤烟生产、食用菌等实用技术培训教材20多种,7.2万多册,每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多万人次,培训科普骨干2.12万人,有8977人获得了各类农民技术职称,起到了“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传科学”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3.抓科普组织网络建设,夯实农村科普工作基础。争取市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的意见》,以市委、政府“两办”文件印发了全市《“三个一”建设实施方案》,全市建立市、县(区)农函大分校8所、乡镇辅导站60个;有市、县级学(协)会72个,拥有会员1.5万人;乡镇科普协会127个,街道科普协会21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637个;科普惠农“三个一”示范点416个,建立科普画廊、橱窗70多处,1700平方米。商州、洛南、镇安三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区),所有乡镇均成立了科普组织,配备有兼职科普工作人员,村设立科普活动室,配备有兼职科普宣传员。洛南三要镇、村两级科普组织完善,制度规则齐备,活动开展经常,科普工作人员业务熟悉,在帮助农民发展西瓜、核桃等主导产业上发挥了很好作用。

        4.抓项目示范带动,促进农民增收。全市969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普示范基地拥有会员26740人,联系带动农户9.96万户,在普及科学技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市科协不断加强对农村科普组织、个人和基地的培养和引导,积极争取和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2006年至2008年,全市共推荐中、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32个,获奖项目19个,获得“以奖代补”扶持资金208万元。为了充分发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普惠农富民计划”获奖集体和获奖个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对2007年的惠农、富民计划7个获奖项目精心策划,制作专题片,予以集中宣传报道。在全市营造了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二是通过举办全市农技协负责人培训班、召开全市农技协工作观摩交流会、组织农技协负责人外出参观学习、邀请全省先进农技协负责人来我市演讲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技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商南县永利养鸡协会,受到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后,从单纯的为养鸡户提供技术服务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不但为养鸡户提供机械化养殖小区、饲料、仔鸡、销售和技术服务,而且投资千万元,建设高标准畜牧产业示范园区,养殖品种延伸到猪,产业链条延伸到肥料加工,在协会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了全县养殖业的发展。丹凤县万湾村种植大户张线锁,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是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自己不但靠科技发了家,而且带动全村村民发展李梅、苹果等经济果园1000多亩,被省科协、财政厅表彰为科普带头人。今年,他又建成130亩塑料大棚,带动本村和周边60余户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增收。

          5.抓“创建”活动,提升农村科普工作整体水平。市科协把创建活动作为促进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从保障科普经费、完善科普组织、改善科普设施、创新科普机制等入手,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以及创建科普示范乡镇、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农技协、科普示范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的科普示范“五创一带”活动,通过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活动开展和总结评估,我市商州、洛南、镇安三县(区)先后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区)。全市创建科普文明乡镇115个,科普文明村712个,科技示范户24069户,科普示范基地313个、科普示范农技协45个、科普示范带头人29名。通过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科普工作的发展。

          二、农村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科普对农民增收影响甚大,农村科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对农村科普工作认识不足。科普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各方面的支持。部分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科普工作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普工作是软指标,不是硬任务,科普工作不象抓经济工作那样立竿见影,体现不出来工作成绩,抓科普工作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加之各级各部门都有业务工作和考核指标,因此在工作力度上,舍不得花力气抓。

         2.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由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相对比较落后,我市农民的文化素质明显偏低。在配合中、省科协进行全民科学素质调查中,全市有70﹪的人不知道“因特网”是什么,有80﹪的人不知道分子是什么,那么这个数字在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就更低了。这种低水平的科技文化素质,不仅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对高新技术的接受,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速度,使得相当村组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直接影响了收入的提高。

        3.科普设施落后,网络不健全。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和科技教育,需要一定的设施和手段。但就我市现状而言,目前连一座科技馆都没有,科普画廊也少的可怜,农村大多数地方没有科普宣传栏,少数有的作用也发挥不够充分,科普工作的手段单一、形式陈旧。加之农村科普网络不象妇联、团组织那样健全,从而影响农村科普事业的发展。

         4.农村科技普及内容与农户的技术需求存在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需求常规技术,而且需要大量的适用技术和综合技术,需要种、养、加、销等一般性知识和技术,需要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所需要的高新技术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经营管理知识,需要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所必需的各种知识。而我市由于受资金、技术、设施、人才等各方面制约,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

         5.经费投入不足。抓好农村科普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据了解,我省西安、榆林等市2008年专项科普活动经费已经达到年均2~3元/人的标准,而我市是贫困地区,受财力制约,商州、洛南、镇安三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区)只达到年均0.2~0.3元/人的标准,山阳县科普经费2008年才列入财政预算,人均不足0.1元。这样的投入现状,很难使农村科普事业得到大的发展。

          三、抓好农村科普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和对策

        抓好农村科普工作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务经济,增加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一方面在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所以,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更新观念,确立科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科普工作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科普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普工作抓好了,人的素质提高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自然就提高了,社会和谐的因素也就增多了。反过来,经济搞上去了,就有能力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对科普工作又有推动作用。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市,要实现农民增收,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而这两个方面都必须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前提,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就困难重重,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就举步维艰,因此,抓科普工作实际上就是抓经济工作,就是抓两个文明建设。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特别是从长远看,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农村科技普及工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来解决。所以,加强科普工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应加深对科普工作的认识,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科普工作,把农村科普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

         2.完善网络,构筑农村科普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科普工作是一项量大而面广的社会性工作,绝非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专职人员所能够完成的。在一定意义讲,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科普对象,而每一个人又可能成为科普工作者,“能者为师”是农村科普工作群众性最重要的体现。农村科普工作的群众性和社会性要求农村科普工作必须有一个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网络和队伍,否则,科普工作就难以开展。构筑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一是市、县、乡层层建立科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机制,把科普工作纳入到“双文明”目标管理之中,使得科普工作有人管、有人抓。二是组建一支具有广泛社会性和群众性的科普志愿者工作队伍,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科普工作网络。特别是要着力构建大科普格局,充分调动各个参与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社会力量办科普的格局。

        3.强化培训,努力提高农民运用科技增收的能力。我市农业发展中“结构、品种、质量、效益”的矛盾比较突出,主要问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农产品质量总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决定》和《商洛市2008---2012年农民增收规》,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目前,在促进农村发展,帮助农民增收中,很多单位和部门帮助农民增收的愿望都很迫切,统计数字中,培训项目、场次、形式、人数都不小,但农民的普遍反映并不好,对农民增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不大,农民不认同,其主要原因是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脱节。应通过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专题讲座、农函大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最主要的是要结合农村实际,紧贴群众急需,找准农民需要和培训任务要求之间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真正培养出一大批有技术、有文化的致富能手,力争3—5年内使农民普遍掌握1--2项脱贫致富实用技术,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配套知识和运用科技能力。

        4.整合资源,促进农村科普工作社会化常态化。科普资源是做好科普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特别是在农村科普资源比较稀缺的情况下,更要加强各类科普资源的开发、整合、集成和利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打造社会化常态化的农村科普工作平台。一是抓好科普队伍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的人才优势,培养专职人才,挖掘兼职人才,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结合的农村科普工作队伍。二是抓好科普资金资源整合。科协、科技、农业、扶贫、社保等部门,都有培训任务,对“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等进行有效整合,确保培训资金达到培训农民、富裕农民、转移农民的目的。三是抓好科普设施资源整合。各类图书馆、文化馆、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大蓬车”等,应面向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少年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科普画廊、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室等设施,开展群众性科普教育活动。四是抓好科技传播资源整合。加强科普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农科“110”、科普网、党建网等应为农民提供内容丰富、适应农民需要的公共科普服务。增加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播出时间,增加商洛日报及其他综合性刊物科技栏目的数量和版面,使农民有更多机会、更方便地参与科普活动,接受科学教育。 

        5.加大投入,建立农村科普工作基本保障体系。发展农村科普离不开资金投入。科普是公益事业,它的受益者是全体公民和整个社会,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科普是公共产品,政府不投入或者投入不够,科普事业就举步维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村科普工作并逐年有所增加,使农民更多更好的感受到公共财政投资于农村科普事业带来的实惠。同时,积极探索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科技普及投入体系,使农村科普经费投入由现在的单纯依靠财政逐步向以财政投入为主,企业、社会共同参与转变,为农村科普事业健康发展、长远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