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关于加大农村科技投入 助推农民增收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0-03-09 10:43:10 | 来源:商南县科协 | 作者:齐传成 蒋文英 | 浏览量:29372

关于加大农村科技投入  助推农民增收的建议

商南县科协  齐传成  蒋文英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就如何加大农村科技投入,助推农民增收,浅谈一些认识和建议。

          一、我县农村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我县粮食总产6.3万吨,油料8856吨,农业总产值10.36亿元,种植业生产值4.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408元增长到2009年的3279元,增幅达36.17%,形势喜人。但与全省、全市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除了农村基础设施脆弱、优势农产品产业规模不大、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等因素外,科技投入不足是一项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造成:

         (一)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科技人员素质偏低。全县现有农业科技人员59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占3.34%,中级职称38人,占64.4%,初级职称19人,占32.2%。首先是由于各级政府没有出台一套很好的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凡是80后名牌高才生,大都孔雀东南飞了,一些回商南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数是非对口专业导致科技人员断层,人才馈乏;其次,没有充分调动和激励科技人员的作用,一些有能力、有专业、会管理、善经营、务实在第一线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在政治、经济、荣誉等待遇上没有给予优惠政策,造成科技人员干与不干一个样,贡献大与小一个样,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再次继续教育跟不上,没有调动科技人员走出去,请进来,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导致思想不解放,知识老化服务水平低。

         (二)科普组织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不到位。目前,全县16个乡镇科普组织名存实亡,乡镇科普组织一无编制,二无专职人员,三无科普经费。乡镇、村科普网络体系均为空白,无办公场所,无电教设备,无实验基地。原有的乡镇农技中心,由于受机制,经费制约,从事科技服务的专业农业科技人员减少,服务流于形式。

         (三)农村科技投入不到位。2009年全县科技投入170万元,按全县23万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科技投入仅占7.39元。就科普经费而言,目前由原来的人均5分钱,提高到现在的1角,按省科协要求人均0.5元相差5倍,按国家要求的人均1元钱相差10倍,科技经费和科普经费远低于全省、全国水平。

          二、加大农村科技投入、促进我县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人才进入商南工作

        县委、县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本地和外来懂专业、有知识、有能力、会管理的农业科技人才,让他们能留得住、用得上,并很好地发挥作用。具体做法:①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村级任副书记、副村长;②选拔农村青年科技人员到大中院校进修升造,配齐各乡镇、村、专职科普组织人员;③加强对现有的科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二)健全科普组织,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各乡镇村应尽快恢复乡镇科普站以及农技服务中心,实行定员、定岗、定编,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方面加大力度,做到有办公场所桌椅、有电教设备、有科普示范基地、有科普活动内容。各乡镇村应尽快加强“三个一”建设,即:一站(科普宣传站)、一栏(科普宣传栏)、一员(科普宣传员)和“五创一带”活动(即:创建科普示范乡镇、科普示范村、科普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全面培育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科普示范基点,通过构建农村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助推农民增产增收。

        (三)推进农业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积极推广我县在茶叶、旅游等产业发展中积累的经验,组织“统供、统防、统销”等专业化分工协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大力发展农村的各种 “专合组织”,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发挥他们在“产、供、销”等方面的优势,把农户的生产活动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建立健全多方位的技术推广网络,增强农业科技推广的活力。加大科普投入,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科普经费确保人均0.5元列入县财政预算。